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1人评论 2017/2/7 22:40:16 加入收藏
(2)如何布置家庭实验作业?
①家庭实验作业和课堂学习内容同步。《快乐化学》校本课程的家庭实验列表:
节次 | 课堂内容 | 家庭实验 | 实验作业目的 |
推开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课前的热身活动) |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 这是第一节化学课之前安排学生在家里做的四个实验。与化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和化学交朋友。 | |
第1节 | 动手做做看,你有哪些惊奇的发现? | 发给学生试管,让其自制滴管和镊子等,在家练习“倾倒”“滴加”水和添加固体块状和粉末状物体。 | 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实验技能。而家庭实验提供了较多练习时间。 |
第2节 | 仔细观察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 布置学生在家观察一种化学变化现象,记录他的发现。 比如,静静地坐在那里凝视一只燃烧的蜡烛,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都有哪些现象?蜡烛满足哪些条件才会燃烧?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燃烧的蜡烛熄灭?为什么这些方法能使蜡烛熄灭?你没有看到氧气参加到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你怎样证明蜡烛燃烧离不开氧气?…… 见附录1:北镇中学实验初中部初二三班刘洋 对镁条燃烧的记录及提出的16个问题。 | 长久凝视一处,就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观察,能有时间保证“长久”和静心。 |
第3节 | 什么是化学变化? | 1.列举你在校外观察到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例; 2.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一根光亮的铜丝,你能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见附录2:烧铜丝猜想 | 这类家庭作业让课本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静心发现化学变化的奇特现象。 |
第4节 | 给未知试剂贴标签 ——认识“ 变化—性质—用途” 之间的关系… | 用植物色素制作酸碱指示剂,可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及用途。 | |
第5节 | 把绿色粉末变成红色铜 | 蔗糖的受热分解 | 利用家庭可以提供的条件,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分解反应。 |
第6节 | 我制得了氧气(一) |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高锰酸钾,亦名“灰锰氧”、“PP粉”,常温下为紫黑色片状晶体。是家庭常用消毒杀菌剂。将其加热至240°C可分解放出氧气,与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相同。 | 利用课堂学习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知识,在家制出氧气,继续体验成功的快乐。 |
第7节 | 认清二氧化锰的“ 身份” ——探究催化剂 | 怎样检验某种物质可以做某一反应的催化剂?比如砖头碎片是否也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将你的探究方案写在下表中: 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假设1. 2. 3 4. | 学以致用。用催化剂的知识做工具,寻找某种化学反应的可能催化剂。 |
第8节 | 我制得了氧气(二) | 用废弃的静脉输液器做反应容器,从药店买双氧水,用自己选择的催化剂(比如,鲜土豆片)在家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 进一步体会制取气体装置的特点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第9节 | 我制得了二氧化碳 | 自己设计反应装置,用白醋和碱面制取二氧化碳。 | 体会反应装置的设计要满足制取气体的需要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
第11节 | 把看不见变成看得见——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 拓展课堂,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 |
第13节 | 如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①用蜡烛和大罐头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解释产生误差的原因。 ②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食品袋里冲入的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 简单装置就能解决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气体含量测定问题,体会人的智慧;进一步发展实验设计的能力。 |
第14节 | 燃烧是怎么回事? | 1.除了课本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比如,①将两根布条分别在酒精中和水与酒精的混合溶液(50%)中浸湿,分别点燃这两根布条,观察它们燃烧的结果。② 如下图所示:分两种方式持拿一根燃着的木条(或燃香、火柴),观察现象并解释为什么? 木条竖着拿可以熄灭,燃着的蜡烛竖着拿为什么不会熄灭? 2.设计实验证明可燃物的着火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 在家里,用手边的可燃物就可以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日常的燃烧现象中就有很多需要说明的道理。 |
第15节 | 让天平说话(一)——质量守恒定律 | 使用你设计的简易天平,称量蜡烛燃烧或碱面与白醋的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 进一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第17节 | 直觉与想象: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动手完成下列小实验:将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放入冰箱中冷冻一会儿,再拿出来后会发现杯子外壁有一层水膜;夏天吃冰糕时,会发现冰糕上冒汽。试分析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 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念解释生活实验现象。 |
第18节 | 理论能解释很多现象 ——物质微粒不断运动、 之间有间隔 | 1. 分别向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加入等量高锰酸钾粉末(或一滴红墨水),记下溶液颜色相同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写下你对该现象的解释: 。 2. 为了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加快蔗糖的溶解? 。 3. 向玻璃杯内倒入半杯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观察二氧化碳气泡冒出的情况;再加入一汤匙食盐,出现了哪种你不曾料到的现象? 说出你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 | 用微粒的性质解释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第20节 | 物质组成、 变化均有解 ——原子、 分子理论 | 1.用不同面额(1元、五角、1角)的一堆硬币,模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和定组成定律; 2.制作不同种类的原子模型,分子模型;用原子-分子模型演示“原子-分子理论”。 | 通过动手的操作和模型化方法解释化学定律和理解化学理论。 |
第21节 | 原子与元素符号 | 化学作业与家庭生活联系,符号学习与物质实体相联系 | |
第22节 | 分子有“ 名片” ——化学式 | 制作分子模型,比照分子模型书写化学式。 | 符号学习与动手操作相联系。 |
第23节 | 符号也能表示变化 ——化学方程式 | 探究甲烷的组成 厨房里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怎样知道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怎样收集甲烷燃烧后生成的气体?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又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水? 如果你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燃烧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我们是否就可以推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如果你已经预先回答了上述问题,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家庭生活最常使用的燃料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组成 |
第25节 | 滴水藏海 沙有洞天 ——原子的构成 |
固定一空心铁圈(如右图),悬挂至中心一个小球,用玩具手枪发射塑料子弹,击中小球的几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 体会α粒子散射几率的影响因素。 |
第26节 | 只有付出才能获得“ 爱”——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 模拟氯化钠生成实验 分别制作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通过两原子间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产生静电作用的过程,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 通过对微粒模型的动手操作,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
第27节 | 原子的“ 股份制”——因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 | 模拟氯化氢的生成实验 分别制作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通过两原子间共享一对电子各自实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过程,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 通过对微粒模型的动手操作,理解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
第28节 | 等价交换的合作——化合价(一) | 等值交换硬币模拟原子相互结合实验 把5个1角硬币(1摞)和一个5角硬币摆放在一起; 把2个5角硬币(1摞)和一个1元硬币摆放在一起; 把10个1角硬币(1摞)和一个1元硬币摆放在一起; …… | 类比一定化合价的元素原子相互结合时,遵从一定的个数比。 |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