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清田 已有0人评论 2019/9/27 8:58:04 加入收藏
三、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研究
作者参与《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及《全方位的核心素养之教育研究》之后,后来主持《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研究[12],从2008年6月到2009年12月藉由多位课程基础理论学者,并整合教育哲学、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变迁、文化研究等学术背景之学者进行跨领域之研究,从哲学、教学学理、认知发展、社会变迁、文化研究五个面向切入,研究发现素养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学习者经过后天的教育而学习获得,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后的状态,又称为教育素养。素养不是先天或遗传的,而是需要透过有意的培养,是可教的、可学的,且可透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实施,因此,素养是可以经由一段时间教学和学习以获得,这彰显了素养动态发展的本质,不但是可教可学,也是不断成长与改变,会因学习经验、教学指导而不断地发展。重视学习情境,以增进学习者与生活情境的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交互作用的、动态互动的观点,可透过学校课程发展引导学生学习获得因应社会所需核心素养[13]。
就核心素养的特质而言,核心素养具有多元面向的特质,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哲学理据之上;核心素养具有跨越各种社会场域与学习领域等多元场域之广度,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理据之上;核心素养同时具备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多元功能,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经济学理据之上;核心素养牵涉到反省思考的高阶心智及复杂性行动学习的高阶复杂,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心理学理据之上;核心素养必须透过各级教育阶段的终身学习之长期培育,可做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14]。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宜重视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核心素养之学习获得及运用。特别是素养之意涵是统整的,是指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因应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全方位的素养,着眼于因应全球化与在地化、学校内与学校外的环境变迁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之学生核心素养。且学校教育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态度等教育素养,因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正是协助学生获得社会生活或工作世界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教育素养。就个人的观点而言,核心素养可视为增能赋权与自我实现,并且具备与异质性社会群体进行互动的素养;就社会的观点而言,核心素养可视为具备社会参与及贡献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能够运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协助个人具备胜任扮演工作者、家庭成员与社会公民角色。
四、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
从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的《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其研究成果是垂直连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级中等教育之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强调以终身学习者为主体,进而培养“沟通互动”、“社会参与”、“自主行动”三面向能均衡发展的健全公民,垂直连贯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进而发展呼应核心素养之K12年级学科课程[15]。这是透过国内外文献探讨、经过各教育阶段学者专家德怀术研究调查、多次整合型研究团队课程慎思与采纳学者专家审查意见等方法界定的核心素养,亦即“社会参与”、“沟通互动”、“自主行动”三面向之“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等九项核心素养,因应当前社会与未来生活世界所需之核心素养,其中“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的核心素养项目内涵说明了道德实践是公民意识的上位概念,学生要先成为能道德实践的人,再成为有公民意识的人民。而且中小学教育以培养五育均衡发展之身心健全公民为宗旨,且应强化生活教育,并做好继续后期中等教育的准备,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应随着社会时代及教育政策之变迁而调整,后期中等教育应接续九年义务教育,在健全人民培养的基础上,把握“陶冶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公民、发展学生潜能”的原则,并在课程规划上注意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
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系指小学、初中、高级中等教育所对应之教育阶段的九项核心素养,依各阶段的教育特质加以延伸,并加上教育阶段分别编码;其中E代表12岁的小学教育阶段、J代表15岁的初中教育阶段、U代表18岁的后期中等教育阶段,例如,EA2、JB3、UC1等系指小学、初中与高级中等教育所对应之教育阶段的九项核心素养。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依照个体身心发展阶段各有其具体内涵,依序分为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阶段,是以接受基本教育的学生需要透过学校教育循序渐进习得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此处就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完整图像而言,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小学、初中及高中等关键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之阶段性,颇能彰显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论与阶段发展任务,呼应核心素养的滚动圆轮意象[16],强调其阶段任务之动态发展,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教育诠释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内涵,进行初等教育、前期中等教育、后期中等教育等阶段课程的连贯,学生可透过学校教育循序渐进学习,具有层次分明渐进发展的课程改革图像,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更呼应核心素养的滚动圆轮意象,能依所欲培养的核心素养,以解决生活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因应生活情境之快速变迁而与时俱进,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
五、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
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的《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成果[17],主要是统整各个教育阶段学科课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延续前述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之研究,以达成核心素养之连贯与统整,完成小学、初中、高级中等教育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学科之课程统整,《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研究结果指出,核心素养培养需秉持渐进、加广加深、跨学科等原则,可透过各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的学习来达成;就核心素养与学科的连结方式而言,各教育阶段学科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学科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发展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可引导各学科内容的发展,各阶段学科的课程内涵应具体统整并融入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转化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进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各教育阶段学科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学科的理念与目标,转化与发展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特别是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学习重点的课程统整设计,乃透过文献探讨、学科专家咨询等方法建构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学习重点架构问卷,由课程学者及学科专家与教育实务工作者共同合作实施三次问卷调查修订,初步完成各教育阶段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学习重点架构内涵,采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核心,透过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统整,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连贯与统整,建构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等要素,可进行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统整设计。
六、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
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18],进一步探究核心素养的各教育阶段课程发展理据及核心素养与各教育阶段学科的关系等,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与高中职的K12年级课程体系,旨在延续前述各项核心素养之研究,并以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的核心,因此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19],可具体转化成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与学习重点,作为研拟《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之指引。
《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参考并延续上述《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全方位的核心素养之教育研究》、《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等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学理基础。其次,核心素养会因其所适用的环境脉络情境之不同而有其差异性,因此,《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特别参考现行高中职课程与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现况之分析检讨,并呼应核心素养之跨国研究,一方面,核心素养能横跨生活的各种不同多元社会场域,另一方面,个体也可透过参与这些各种不同的多元社会场域之活动,获得社会规范、权力关系、社会互动等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的核心,是跨越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更是跨越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统整现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幼儿六大能力、《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十大基本能力、《综合高级中学课程纲要》的十大基本能力、《高级中学课程纲要》的核心能力、《高级职业学校课程纲要》的核心能力,并可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课程目标的重要来源。
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修
上述台湾学生核心素养“八年研究”对当前台湾推动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是强调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教育部门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八年研究”的成果,从2013年6月到2018年8月进行《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修,预计2019年8月1日起正式全面实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教与学,因此先于2014年2月17日台湾发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以学生所需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引导《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2014年11月28日再公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本于全人教育精神,以“自发”、“互动”及“共好”为理念,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研订课程目标结合核心素养,并考量各教育阶段特性予以达成,指出核心素养可作为各学科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因此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20]。此次“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小学、初中、高中职等各级学校教育的课程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以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实属一大特色;展望未来将于2018年12月完成修订各学科课程纲要并加以公告,预计于2019年8月1日起正式全面实施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期望学生能学习获得学生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并能在社会文化脉络中,积极的响应情境的要求与挑战,顺利完成生活任务并获致美好的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具有教育价值功能。
核心素养能积极地响应未来理想社会生活情境要求与工作任务挑战,学习获得优质生活美好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协助个人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进而建构功能健全的社会,顺利达成未来理想社会图像之优质生活,合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术理论依据,顺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趋势。核心素养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之上,以终身学习者为共同核心,更层层外扩形成滚动的圆轮意象,具有后现代社会变动不居、持续前进动态发展理念,能因应时代环境变动而不断发展,而且个人可透过积极主动的行动并与情境进行互动,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并关照学习者可运用于生活情境,强调其在生活中实践的特质,产生因应与创新具有不断地开展的积极动力,而且强调彼此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可交互作用、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依赖彼此互动可以部分重迭交织发展,呼应了自发、互动与共生共荣的人类图像,彰显核心素养的本质,更彰显了多元面向、多元功能、多元场域、高阶复杂、长期培育等核心素养的特质,尤其是核心素养能培育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可做为各学科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因此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21]。
核心素养转化为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后,可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科特性,可与各学科进行统整课程设计成为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横跨各种学科之广度,可由各学科共同实践,跨越个别学科可打破单一学科的疆界,并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科之核心,可由各学科共同实践,强调不同学科都有责任且共同合作培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系指核心素养在各学科内展现的具体内涵,可强调该学科所强调培养的核心素养内涵,进而引导学科学习重点的课程设计。学科学习重点系指由该学科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具体内涵发展转化而来的,学习重点目的在引导设计课程目标并进行教材发展、教科书审查及学习评量的规划,并配合教学加以实践。而且学习重点是由学习内容与学习表现两个向度相辅相成交织组合而成,透过编织统整设计,可统整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并可强化各学科内部的连贯性,以减少各学习阶段各年级之间不必要的重复[22]。
八、结语
本文审视回顾了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之重要沿革,特别探讨了《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全方位的核心素养之教育研究》、《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等中小学课程基础研究,这些从2005年到2013年一系列核心素养研究,具有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之关联性,通称为台湾学生核心素养“八年研究”。
本文进而想象展望上述“八年研究”的功能,对将于2019年度即将实施之《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改革将产生具体影响,核心素养可转化成为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具有横跨各种多元社会场域与学科之广度,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可垂直整合学科转化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进而设计学科学习重点的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特别是核心素养可由各学科共同实践,是跨越个别学科的界线,可打破单一学科的传统疆界,单一学科并非涵盖单一项目的核心素养,且各学科强调的核心素养特色不同,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科之核心,强调不同学科都有责任共同培养核心素养,进而透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学习重点,设计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是以核心素养可作为各学科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同时具备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功能,可以因应未来社会生活之所需,因此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
参考文献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